哲学家的日常告诉你,人永远可以通过思想受益
创始人
2024-05-09 06:29:20
0

  哲学家陈嘉映教授

  刚上大一那年,我脑袋里蹦出很多疑问,和同学讨论不过瘾,大家就一起去哲学系找一位老师。那位老师人气很高,他每周会有一个半天“开放”办公室,欢迎全校任何学生去问他问题。

  这位哲学系老师不会问你为什么来找他,不会三言两语敷衍你,而是非常有耐心地有问必答。他真诚分享自己的逻辑,这让我们意识到,平时听别人说的或者网上很流行的漂亮观点,如果缺乏缜密的思考过程,就不值得去盲目相信。

  那位老师既回答学生看着很“终极”的大问题,也会回应细碎的困惑。比如我看到一个哲学系同学耿直发问:“学哲学能找到好工作吗?”那位老师微笑了一下:“我觉得机会挺多呀!”然后温和给出具体的建议。

  因此,当最近我看到一部展现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纪录片《解释鸿沟》,看到他和学生的对话,我瞬间被拉回大一那年的午后——那些对话和我专业学习毫无关系,和毕业求职更没关系,然而,就是那样闪烁着明媚阳光的时刻,成为大学万分珍贵的回忆。

  纪录片《解释鸿沟》第一集,和我想象的内容不太一样。开篇没有展示一个侃侃而谈的哲学家,而是真诚记录了他的犹豫和困惑,比如他反复和导演确认,以自己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真的能完成吗?观众会看吗?

  陈嘉映几次问已跟拍自己一段时间的主创,对能剪出来样片真的有信心吗?按照他的理解,智性的对话内容“落不下来”,无论你讲得多复杂多有意思,落在互联网上,也许就会被“是或不是”淹没掉了。

  纪录片主创回答,他们希望给观众展现的是,“这套思维的逻辑、原则如何作用于我的生活”。陈嘉映感慨,这也是他一直在想的事,但也很有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解释鸿沟》是尤里卡工作室继《十三邀》之后的最新作品。2016年,《十三邀》第一季就拍摄了陈嘉映。据主创透露,自那时起,“陈嘉映”就成了十三邀微信公众号后台主动检索率最高的名字。

  于是,自2021年起,主创们开始策划《解释鸿沟》。他们打开摄像机,进入陈嘉映老师的生活:讲课、和学生讨论论文、骑车、看海、登山……镜头里充满这位哲学家与当代富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学术同仁、朋友、学生等以各种形式展开的充满思辨的对话与日常。

  《解释鸿沟》的宣传语是“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纪录片从当下与未来、人生与事业、世界与个体、观念与常识等命题出发,探讨在当代社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的“精神性努力”的价值及其可能。

  让很多观众颇为感慨的是,陈嘉映和学生的交流,并无一丝名家说教的意味,而是充满对年轻人真正的关心,希望启迪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纪录片中有一个“劝学生不要花两年时间写硕士论文”的情节在网上流传甚广。一个学生说花了一整年研究论文涉及的问题,陈嘉映很直接地对在场所有学生说,硕士一共3年,头一年要上课,要交朋友,后一年要找工作或者考博,他根本不认为硕士论文应该写两年,半年写成就好,“不要以为你的硕士论文除了导师之外谁都会去看”,大家不如把时间留给爬山、谈恋爱和好好读书。

  还有人在线上问陈嘉映,现在学哲学的大学生和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有何区别。他回答,20世纪80年代初哲学很热,当时年轻人与其说是对哲学学术感兴趣,不如说是“对大问题有兴趣”,而现在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术本身感兴趣。

  在《解释鸿沟》先导片中,陈嘉映聆听来自不同个体的提问。“一旦离开工作,自己在家,生活是有无底洞的那种感觉。”“30岁的人都在想,后半辈子我们应该过怎样的人生?”“我在做一些我认为不对的事情来支撑我认为对的事情”……

  在纪录片对话中,种种与生活意义及与个人价值相关的问题被不断提及。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变化与思潮、焦虑与困境,陈嘉映保持沉浸、洞察的特质,在高品质的内容对话中与周边建立价值认同以及情感共鸣。

  在他看来,探索求知的最终目的导向很明确。“对于我这样的生活者,我就是想弄清楚,我的信仰或者我的快乐,我认为幸福和值得追求的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

  《解释鸿沟》制片人、总导演朱凌卿谈及两年多的拍摄感悟时提到:“陈嘉映老师传达了一些怎么去把你的思考、生活、意义,跟你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的系统,这让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对于怎么去思考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笃定了一些。”

  看这样的纪录片,观众难免会产生一个问题:一期节目能解释清楚那些问题吗?也许这个时长都不够说清楚一个哲学专业术语。

  《解释鸿沟》总监制李伦说他们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毕竟不可能用3个小时彻底讲清楚心智哲学等。也许能努力做到的,就是尽量把事情说清楚,为看到这部纪录片的观众“推开一扇窗”,让有兴趣的人继续往前走。

  片中,有一个学生问陈嘉映,求真能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生活的意义相关联?陈嘉映提到人生反思时的“求真”和科学的求真是有区别的。有些问题不是有答案,而本来就是一个思考的题目。“这种问题你可以想一辈子,你永远可以通过你的思想受益。”

  求真不一定使得生活更好,求真有度,但好的生活一定得是真的。

  在这一刻,我被狠狠戳中了。梦回多年前,还是大一新生的我们跑去问那位哲学系老师的午后。具体的问题和回答早已淡忘,但我永远记得那些午后的阳光,那扇办公室的门一直开着,我们兴冲冲进去又离开,下一波同学又会进去。

  原来,答案不那么重要。最幸运的是,那样的思考和追问,会一直让我们因此受益。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际漫评】鳄鱼的眼泪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通话中,敦促以方采取措施,以减少以军行动对巴勒斯坦加...
欧盟驻华大使:看好欧盟和中国的...   中新社成都6月15日电 (记者 岳依桐)“中国很大,这片土地上总是充满机遇。”近日,欧盟驻华大使...
何猷君:青年要把握大湾区机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深圳5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5月24日上午,2024文化强国建...
印尼鲁昂火山大喷发   中新社雅加达4月18日电 (记者 李志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一座火山持续喷发,它将一道红色的...
安理会就以伊冲突举行紧急会议 ...   当地时间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应以色列要求,就伊朗对以色列进行军事行动举行紧急会议。  中国常...
非洲媒体:非中合作新举措将推动...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中国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
服贸会的朋友们丨参展商:互惠共...   2024年服贸会正在北京举行。本届服贸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跨境旅游合作领域,各国新老朋友都...
金正恩会见绍伊古 朝中社:进行...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朝中社报道,当地时间13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会见了到访的...
【我们的中国故事】麦启安:用创...   这是一次相约已久的对话。  作为中英文化交流的践行者,英国公共外交和中国问题的专家、2013年中...
从0到16万!从追赶到领跑!!   万里江山 铁路纵横  一个流动的中国 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  从0到16万公里  从追赶到领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