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最大的亮点是百余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各个角落,单是参与迎宾的机器人就不下10台。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今年全市要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3月26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主会场,多款机器人排队展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摄
今天的北京,为机器人搭起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科技舞台,也给机器人背后的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发展建起了养分充足的科技生态。
“我们的优势可以总结为轻巧灵活,皮实耐摔。”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程昊这样形容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加速机器人。程昊介绍,该公司于2023年8月成立,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及清华机器人足球队“火神”队,有2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经验。
不久前结束的2025年RoboCup德国公开赛中,“火神”队以9:0的绝对优势战胜东道主德国队夺冠。而此次论坛年会上,夺冠的加速机器人就登上开幕式舞台,出色完成了编队表演。
程昊介绍,尽管公司只成立了一年多,但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已经能够量产并交付,销往中国、美国、德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多个国家。他还透露,今年一季度公司接到的订单情况比预期多得多,“我们基本上处于全球出货、供不应求的状态,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客户来催单。”
提及这片孕育出不少机器人企业的“北京园”,程昊坦言,“北京无论在人才还是产业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优势)。”他说,公司的研发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参与,而北京恰恰聚集了许多顶级高校,年轻的在校硕博士生不断作出关键性的创新和突破。
这位曾经的“火神”队队长举例,“火神”队第一任队长目前是加速进化的技术副总裁,球队成员大多从大一、大二的年纪就开始制作双足人形机器人来踢球、传球、射门。如今,球队成员把兴趣爱好真正落地成为了企业和可以量产的产品。
程昊说,现阶段加速机器人主要服务于开发者,应用场景大多是高校、科研院所等,下一步,加速机器人将进入更多更有挑战性的场景,进一步拓展客户面。
而滋润着机器人产业的北京,也持续供给科创养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9年起,北京就制定了人形机器人五年规划,通过支持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研发,带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攻关,攻克高扭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响应力控关节、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此外,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区域也发布了相关行动计划,将人形机器人作为主导产业推动集聚发展。
在政策、人才、产业等优势的牵引下,不仅是北京本土高校毕业生入局机器人产业,一些外地高校毕业生也把公司落地在北京。
“我们公司上个月才着手成立,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柯真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乐聚通研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成员曾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目前,公司落地北京市石景山区,希望借助北京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合作圈”。
“乐聚在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方面依托深圳和大湾区的产业配套优势稳步迭代,而在大脑方面,我们看好北京的人才科研优势,这也是很多公司在北京发展的原因之一。”柯真东说。
本届论坛年会期间,乐聚通研团队的“夸父”机器人为开幕式的太极拳表演提前进场准备。“看起来是一场表演,但背后涉及很多科学问题,”柯真东解释,这场表演既考验机器人的稳定性,又考验机器人背后的算法技术。例如,机器人整体负载可达到5公斤,但其手臂自重就超过10公斤,在舞蹈的过程中“就像人类演员举着哑铃在跳舞”,十分考验机器人上下联动的协调能力和重心稳定性。
排练中,技术团队依靠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提出的控制框架CDM-MPC(基于质心动力学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对指定重量进行精准调控,并融合模型控制和强化学习的路径提升表演的自然度和稳定性,最终机器人成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太极拳面向中外参会者表演。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古语足以证明北京今天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在3月30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中,中关村U30正式发布十周年成果暨2024年度30位优胜者榜单。记者关注到,入选榜单的青年优胜者中有多位与机器人行业相关,例如德热纳机器人团队创始人李振坤、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淼、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姜哲源等。
中关村U30发起人、中关村龙门投资董事长徐井宏介绍,2024年度30位优胜者中,平均年龄31岁,最小的24岁,集中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以及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有24位优胜者所在企业已经完成一轮以上融资,最高的已经完成8轮融资,估值达数十亿元。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资料,北京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及独角兽企业数量领跑全国。2024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增速达到7.5%左右,位列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科技服务业以占全国一成的企业数量,创造了两成的收入,贡献了三成的利润。
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4。如今正在北京这片科技沃土上“小步快跑”的机器人,未来将迈出更大的科技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