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创始人
2024-09-17 12:40:00
0

  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总台记者谭瑱 葛修远 崔建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故事开始的地方》,还原经典作品创作历程,捕捉故事原型地的变迁脉搏,续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雪山大地》原著摘录:向上的路衔接着冰白与蔚蓝,生命的制高点如此的光亮啊,爱与太阳跟踪而来,向他说一声“扎西德勒”。

  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启程,沿河谷向西北行进。一路上,草甸连绵,山峦相依。当汽车蜿蜒攀行至山路尽头,视野骤然开阔,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封面图原型阿尼玛卿雪山跃然眼前。

阿尼玛卿雪山(记者谭瑱 摄)

  阿尼玛卿雪山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峰,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在太阳的照射下,皑皑白雪闪耀着光亮。群峰之间,一条条冰川宛如银瀑悬挂其中。“阿尼”在藏语里有祖父的意思,对藏族人民来说,阿尼玛卿雪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哺育他们的亲人。

阿尼玛卿雪山(记者谭瑱 摄)

  小说《雪山大地》开篇,“我”的父亲——沁多县原畜牧科长去到阿尼玛卿草原蹲点调查。虽然是汉族干部,但他说着当地的语言,尊重他们崇敬的阿尼玛卿雪山,很快赢得草原人民的信任,还获得了一个藏族名字“强巴”。从此,他扎根雪山大地,与几代草原建设者,共同书写了青海藏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时代巨变。

杨志军接受记者采访(记者牛牧 摄)

  作家杨志军在青海生活了40年,是青海藏区变迁的亲历者。现在已经定居青岛的杨志军几乎每年都会回青海生活一段时间。

  杨志军表示:“这些年牧区的变迁大到什么程度,每年都得回去,要是不回去,过上两年再回去,就发现很陌生了,就不认识了。所以每年都得回去,得认识一些新事物,得了解一些新人物。”

  牧民摄影师才让当周就是杨志军今年见到的新朋友。今年,杨志军曾两度到访才让当周所在的玛沁县大武镇尼玛龙村。错过了前一次见面机会的才让当周,放下了手头的拍摄工作,提前一周在村里等候杨志军到来。

  才让当周说:“杨志军老师的《雪山大地》,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我用相机镜头记录下雪山大地,我们两个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他也就爱这个雪山大地,爱自然。跟我一模一样。”

才让当周给记者展示他的摄影作品(记者牛牧 摄)

  今年47岁的才让当周,从小与牛羊为伴,放牧生活是他青少年时期的全部。十几岁时,要办理身份证,他去州里的照相馆拍了人生中第一张照片。

  才让当周表示:“小的时候我们牧区不要说相机,连纸和笔都买不上。我小的时候去放牧,就在石板上画牧民、牛羊等。冬天到了,要是下雪,任何地方都可以画了。现在想起来,这是我摄影最初的理想。”

  才让当周镜头下的雪山大地和牧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才让当周把这些年更迭下来的相机全都收藏在家里专门的柜子里。这些相机既定格了这片土地的美好,也记录了牧民们越来越富裕的日子。

  才让当周表示:“后面我们的日子慢慢就过好了,村里面修了路,挖虫草、卖虫草、卖牛羊等就方便一些了。慢慢赚到一些钱,然后就买了胶卷相机,相机就一个一个换了下来。”

  周末,才让当周和弟弟才桑一大家子聚在一起,上小学的侄子东赞有些紧张,因为他要把这周看过的《雪山大地》章节读给一家人听。

  东赞:学校终于完工了,五排教室、三排宿舍、一排办公室、一排教师宿舍,还有一个大食堂和一个小食堂,原来的“一间房”,成了唱歌跳舞开大会的礼堂……

  东赞读得并不顺畅,但一家人听得很认真,每个字都是他们的生活。当听到小说中的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时,才让当周也会想起自己没上过学的遗憾。而如今,在他的支持下,爱画画的女儿走出了雪山大地,去成都一家藏文学校学习了唐卡绘画。

  才让当周说:“她念完了高级中学以后,我说你一定要画唐卡,要上学、要走出去。给下一代分享一下,做一下,看一下。”

  从过去靠牛粪取暖的“一间房”到如今青砖瓷瓦的现代化教学楼,从泥地操场到标准塑胶跑道,从简易黑板到网络一体化的智慧黑板……杨志军把果洛乃至藏区教育事业的变化概括为从“要上学”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

  杨志军表示:“过去的牧民孩子大了以后只要有牛羊、有草场,那就有吃有喝。但是现在追求不一样了,是注重教育,很多孩子都送到县上去上学,送到州上去上学,再到送到省城去上学,甚至很多考大学都考到外地。”

  《雪山大地》原著摘录:桑杰我算了一下,养摩托车比养马划算。拿了钱去牧人家买羊,再骑着摩托车把羊赶回来,好几天的事一天就能办完。桑杰小心翼翼地问:“摩托车是什么?”晋美哈哈大笑:“你真是个老牧民。”我说:“阿爸啦,就是机器马。”

  曾几何时,辽阔的草原上,骏马和牦牛驮载着牧民近乎全部的生活。现在,小汽车已经是家家户户的标配。才让当周的弟弟才桑是尼玛龙村党支部书记,他说,他们村168户村民拥有100多台汽车。

  才桑表示:“以前在草原上,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政策好了,条件好了。买摩托车,一家一个轿车,所以现在马很少了。”

才桑(记者谭瑱 摄)

  走进才桑在草原上60平方米的砖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家具与摆设都遵循着藏式传统。才桑说,曾经逐水草,牧牛羊,帐房、地窝子、草坯房甚至畜棚就是他们的家。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牧民陆续建起了定居点,他们家也第一次住进了土坯房。风吹雨打,墙倒屋漏,没几年土坯房居住就有了安全隐患。2012年,受益于政府危旧房改造项目,他们全家搬进了砖房。

  才桑表示:“高原上的环境和家里的条件特别差,我们住在帐房里,那时候吃的和穿的方面特别有困难。2012年,大武镇领导都过来看了房子,最后每家每户都盖了房子。60平方米,自己出2万元,公家出4万元。”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尼玛龙村(记者谭瑱 摄)

  从逐水草而居,到在定居点落户。在杨志军看来,雪山大地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杨志军表示:“现在你看,在冬季牧场的定居点里,就会发现牧民不光是自己住的房子,他给牛羊也搭的是暖棚。过去是没有的,羊的产羔季节是冬天和春天,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帐篷里头满地都是羊羔。现在有了房子,有了育羔房,干草房,牛圈有大的厂棚,这些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雪山大地》原著摘录:已经没有波浪起伏的草潮了,也没有了连片的结着草籽的穗头齐崭崭弯腰鞠躬的景象,草场的退化也是晚夏的退化,风显得不那么绿了,清透中飘扬着缕缕的浑浊。

  小说中,牛羊的数量日益增多,起初牧民们满心欢喜,但很快,他们就察觉到了雪山大地的微妙变化——广袤的草场开始逐渐显露出裸露的土地,昔日丰茂的青草变得稀疏。强巴敏锐地意识到,草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退化与沙化危机。

玛沁县大武镇尼玛龙村的牦牛(记者谭瑱 摄)

  尼玛龙村村民现在一共养了4万多头牛。才桑说,果洛全境地处三江源核心地区,为了保护好“中华水塔”,他们冬夏划区实行轮牧,让草场能休养生息。不仅如此,村里28位牧民还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每天巡线几十公里,保护草场、记录雪线,救助野生动物……

才让当周在阿尼玛卿雪山下拍摄(记者谭瑱 摄)

  雪山大地上的这一幕幕更迭,才让当周都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才让当周说:“就在那座山上,我最多见了400只野鹿。这几年这里很多人发现并拍到了雪豹。我一直坚持拍下去,导致我拿不动相机了,还是过来看看阿尼玛卿雪山。”

  杨志军既是雪山大地沧桑巨变的书写者,也是见证者。他目睹了教育成为桥梁,引领着年轻人走出了大山的怀抱。也欣喜地看到那些见过山外世界的年轻人,重返雪山大地,继续书写新的变迁。

  杨志军表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东西他已经看过了。虽然回来的他仍然是个牧人,但是和他出去之前的牧民完全就不一样了。我在阿尼玛沁雪山脚下放牧,我是一个阿尼玛沁雪山的守望者,我要守护雪山。现在牧民的那种情怀、格局、想法,还有思维都和过去不一样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际漫评】鳄鱼的眼泪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通话中,敦促以方采取措施,以减少以军行动对巴勒斯坦加...
欧盟驻华大使:看好欧盟和中国的...   中新社成都6月15日电 (记者 岳依桐)“中国很大,这片土地上总是充满机遇。”近日,欧盟驻华大使...
何猷君:青年要把握大湾区机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深圳5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5月24日上午,2024文化强国建...
印尼鲁昂火山大喷发   中新社雅加达4月18日电 (记者 李志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一座火山持续喷发,它将一道红色的...
安理会就以伊冲突举行紧急会议 ...   当地时间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应以色列要求,就伊朗对以色列进行军事行动举行紧急会议。  中国常...
非洲媒体:非中合作新举措将推动...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中国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
服贸会的朋友们丨参展商:互惠共...   2024年服贸会正在北京举行。本届服贸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跨境旅游合作领域,各国新老朋友都...
金正恩会见绍伊古 朝中社:进行...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朝中社报道,当地时间13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会见了到访的...
【我们的中国故事】麦启安:用创...   这是一次相约已久的对话。  作为中英文化交流的践行者,英国公共外交和中国问题的专家、2013年中...
从0到16万!从追赶到领跑!!   万里江山 铁路纵横  一个流动的中国 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  从0到16万公里  从追赶到领跑  ...